練武的層次與目的 --
                 -----  吳睿麟師兄一段檢定論文

                       
   ---   吳睿麟師兄桃園縣大溪鎮人, 現服役於
                                             龍潭輕航部隊 , 6 年前加入長洪武術中
                                             壢所內壢班練拳, 跟著鄒開華教練習武,
                                             在軍中任務繁忙之下仍努力抽空練習,今
                                             年在鄒教練的鼓勵下,順利通過一段檢定.
                                             特此將其檢定論文分享.   2013 . 10 . 30

                     _DSC3380  
                         
睿麟師兄一段檢定現場實況  [功力檢定]   ↑

武術依據不同型態
的國家,
所演化出不盡相同的文化、地形、民情、資源集結成為武術的基礎概念。
武術,並非從單一面向去判斷好與壞在此提出只能為粗淺概略,並非為應用手法。
在其應用上除了應在於戰鬥廝殺上外,武德修養更需具備於任一習武之人。

如今環境不再需要戰爭時,廝殺將會演化成修練自我,提高心靈層面的武術。
而武術動作與套路假以鑽研、淬練將更加需要時間經常性地調整自我層次。
通常在平心靜氣狀態下,習武人都以內修為主,瞭解人體的狀態調節至平衡,
在學習過程當中更加了解及認識自己身體的狀況及機能,作出適當的調教,
令身體更健康之外,更是磨練意志的堅毅和忍耐,增強面對逆境的能力。

在目前武術普及化的情況下,衍生成競技運動,
並訂有明確規則以利判別輸贏的需求進而將武術動作簡化,
判分制度明確講求得分技巧與華麗招式。
競技運動很難長期維持比賽選手在場上的運動生涯,
易有終身傷害而喪失武術來強身健體的本質。

_DSC3445  
                    睿麟師兄一段檢定現場實況  [工字伏虎拳]   ↑

而武術當中需要練習「放下」,去蕪存菁,放不下,就永遠跨不過那障礙。
風平浪靜創造不出一位好水手
習武也要面對許多不同層次的挑戰。
可分為內在與外在兩方面的修練,可
將習武的水平以三階段來說明, 初學、修練及小成等三階段 :

1.
初      學:

       初學時追求速成,見異思遷無法持續精煉而捨本逐末。一昧追求力量的
       表現勉強自己,易犯操之過急受傷並習慣呈現出不適當之力線。

2. 修       練:

      
在此階段的習武者如有恃才傲物之心態,則易成為逞兇鬥狠的人,俗說
       「五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或許有些許成就和滿足不代表自信與能力
       劃為等量符號。而形成復仇報復的心態而失去其武術的精髓了。應在武
       術套路上求精進如何表現套路所著重的精神所在,在套路熟練部份固然
       重要,然其心境上的修為與表現套路的精髓這兩者是此階段習武者所要
       修行的兩部份。

 3. 小      成:

       
成功是一定需要努力,努力不代表成功。勤訓精練是讓自己縮短與有成
       之間的差距,無法因外因素讓自我功力立即發揮成效,技巧卻可一蹴可
       幾絕非可能。此階段的人大部份已有武德思想,不會優先以武傷人但易
       於在學有成就中,常以自我為中心而陷入沽名釣譽的迷思內,犯了不自
       覺的錯誤,畢竟武德修養才是習武之本。

由於每一種不同套路招式,都是以呈現拳法精髓而被開創出來的核心價值。
領悟到套路精髓(亦可形容表現出該種拳法的精神),
之後依據此精髓藉由外型、意念、抽象來實際編成動作,
再將其動作串在一起形成招式在不斷的修正下而成為套路,
傳授給個人(先外在內習武經歷)。
首先以先學『形』(以模仿的方式來學習),
然後再從『形』慢慢去了解『意』,等某天自我領悟了,
掌握到套路動作中未能發現的隱藏精要後探索『套路精髓』,
以往將所模仿的套路外架上運用領悟來的精髓
套用在拳術上逐一發揮其功力這即可驗證「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練拳無捷徑,唯有努力不懈下始可領悟精髓之奧妙(由內向外表現套路精髓的過程)。

             _DSC3548  
                         睿麟師兄一段檢定現場實況 [一路埋伏拳 ]   ↑

在領悟套路精髓時,引領自己的不再是套路的基本動作也絕非拘泥於形式上的架
(但其構架仍是拳法的基礎根本不可忘本),
只要攻守動作都是不離開其套路精髓,
如跳脫套路內的固定動作,是否可因應當下所遭遇的情況靈活運用,
說穿了也就是運用自己領悟的部份藉由招式將其精髓施展。
但這是需要相當時間不斷的訓練「反應」,
這裡所指的「反應」並非侷限在思考邏輯上所需耗費時間。
「反應」要自然地將動作表現,
需要「鬆」即表示力量柔和意念存在,
關鍵在於三關九節的「鬆」,意念卻未失去,
簡單來說也就是「力」與「形」的結合
亦將招式所使用的肌肉力去把移動中的「架」將兩者間形成平衡,
了解此要領後可慢慢感受練武時武術中的功夫有層次之分,
如何熟練地將身、形結合成為一體,
全身收發自如,動靜得宜,身隨形動,宛如一體,那真的就是有悟到『功夫』了。


習武除了練氣也要練心,也就是武德,
習武之人必備的『武德』
如果是在喪失武德下所練就的一番好功夫也只是一介武夫而非一位受人敬重的俠客。
武術改變的不是世界,
而是存在世界上的人如何使用武術取決於人們對於武術的認知、自我的認識程度和掌控程度。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武德的內涵深化與提升,為小成之人所必備之修為。
在學習中國傳統武術過程中其實會面臨不少的挫折和挑戰,
需要決心和意志去克服將心境與武術相結合。
學習傳統武術最大的 困難是在於 『堅持』,
因此要秉持其信念努力不懈之餘亦可推廣中國傳統武術文化之意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m43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