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長洪盃新聞稿
建立中道武學文化傳承台灣宏揚國際
長洪武術展演龍虎形拳與長槍發揚武術文化
【活動快訊】
活動名稱:第25屆長洪武術博覽會
活動時間:2014年 12月07日(星期日) 9:30 ~ 16:00
活動地點:台北市國父紀念館中山廣場
整合傳統南、北拳與內、外功法,讓台灣武術走向國際的長洪武學,
所屬30多個單位將會師於國父紀念館以武會友。
本次盛會除各項傳統拳術、兵器表演外,
更將在 2014 年特別展現中華武術南北派龍虎雙形拳法與洪拳短棒和槍術,
對武術和傳統文化愛好者請勿錯過。
「長洪武學」
洽詢電話 :[02] 2712-9836 曾慧美教練 或 0936–121819 公關組廖秋陽。
【活動焦點】
今年適逢長洪武術學會30週年,
「第25屆長洪武術博覽會」將以文化傳承為主要訴求,
強調創辦人苦心孤詣建立長洪團體,
以其超卓非凡的武學造詣,建立武學文化,
更致力於傳承,希望其創造的長洪武學能持續發揚下去。
本次由國內長洪30多個武術單位共同參與,
要向台灣民眾展現出不一樣的武術哲學風範。
在本屆活動中,有異於往年的特色如下:
1. 南北派龍虎雙形拳法:
「龍虎雙形拳法」是一門“總合武學”,在南派武術中,它可以說是將各
項形拳總合轉化成為一種高深的拳法,舉凡虎形的剛猛、蛇形的飄纏、鶴
形的輕巧、猴形的靈敏 --- 等等,都包含在內,因為必須基於以上拳法的
基礎才能將龍虎雙形練好,所以它是一種非常難練的拳術。
2. 少林洪門短棒:
「洪門短棒」為南少林洪拳進階短兵套路,是屬於雙頭棒,在功力上訓練
持短棒的穩定性,在勁道上著重力貫於尾端點的貫勁。它練起來快速敏捷,
以內在發力,同時亦著重身形與腰馬之整合。在傳統兵器上,短棒為容易
攜帶與利用的兵器,以套路的展現更象徵樸實無華的力量。
3. 洪門長槍:
「洪門長槍」是洪門長兵的基本套路,所謂槍為百兵之王,是最難精通的
兵器。洪門長槍的招式以點、扎、挑、纏、壓、轉、刺為主。基本槍勢在
於頂平、肩平、槍平、腳平的四平勢,演練時強調槍扎一直線,槍緊靠腰
部,要求達到上照鼻尖、中照槍尖;下照腳尖的三尖相照法則。
本屆武術博覽會透過多元活動展現精緻的武術文化,
除了精采的套路和兵器表演外,也包括了各項傳統南北拳術與兵器的競賽。
民眾在盡情飽覽中華武術風情之餘,
還可以觀賞長洪武學專書與年刊書展、並配合兵器展覽,經由詳盡的現場解說,
來認識多元的長洪武學文化,與形形色色的長洪大小家庭一起交流。
豐富的展演活動勢必帶來全新的視覺感官與知性饗宴,
歡迎愛好武術和對傳統文化著迷的民眾們,一起前來國父紀念館共襄盛舉,
分享台灣發揚傳統武術的喜悅。
【長洪武學創新傳統武術文化】
「長洪武術學會」從民國73年創立以來,歷經近30個年頭,
其間靈敏地察覺時代之脈動,順應社會的變遷,
已成功地建立了亮眼的武術文化品牌,
其關鍵因素是長洪能秉持著深耕自然和生活本土的態度,
進行全方位武道的融合和實踐,
創辦人創立以「武術生命力」為核心的中道武學文化,
並經由組織和教學系統的研發,
以及專書年刊的文化推廣,引領台灣傳統武術的現代化;
同時,拓展海外據點,和全球的武術、體育休閒活動連結,邁向國際化,
為發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來貢獻力量。
「長洪武學」可說是「中道武學」也是「生活武學」,這是長洪的中心觀念,
它是建立在傳統的南、北派與內、外家之間的武學系統,
然後突破外架套路的枷鎖,
轉以內在空間與氣息生命做為主要的學習主軸與訓練方向,
讓它成為能動、能靜、能快、能慢、能輕、能重的用力與用勁自如,
也就是傳統武學術語中,
所要求的剛、柔、巧、活四者並存與互用的武學系統,
不會侷限在於窄小的用力方式與練習空間的一門武學。
所謂「中道武學」是基於北少林長拳、南少林洪拳、太極拳、蔡李佛拳……
等傳統中華武術技藝,
包括了百套以上獨特而完整拳術、兵器套路,以及氣功、擒拿、對打的系統化內容,
在創辦人陳清河總教練的融合整理、兼容並蓄、集以大成下,
倡導出以丹田、中軸線、三關九節為架,
意氣、形勢和內外空間開展為鍛鍊核心的一門創新武學,
它以「一貫化」的心法來調和肢體、氣息、意念的不同層次,
更以此凌駕如六氣變化的各門武學,
讓武學能夠在神髓上達到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所謂「生活武學」是長洪練習的功法,
跨越了武術內外家、南北派還有城鄉生活的界限,
它能因應現代人多元的生活需要,
提出身心困境的解決之道,其練習方式不拘老少、性別、時間和空間等限制,
甚至於視力或肢體有些許障礙者,
亦能視狀況練習,使傳統武術成為一項真正全方位武術文化的資產。
長洪武學的推動單位除了日常的教學外,
還定期辦理氣功、擒拿、對打、檢定的進階課程,以提升武術技能,
也透過讀書會,建立學習社群網路,提升武學研討風氣,
並定期以會訊、年刊、專書的發行提高武道人文素養,
更不斷舉辦豐富驚奇的國內外旅遊、集訓活動,特別是名山大川之旅,
闡明武術生命與自然情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透過以上環環相扣的密集活動,
來達到「以拳傳道」和探索「武術生命力」的目標。
每個月來自各單位近百名的幹部,
會固定集結於台北總會,接受陳總教練指導,
許多已鑽研長洪武學近30年,仍感受到長洪武學的博大精深,
更體認到創辦人建立中道武學的傳承使命而勤學不輟,
為當代武學另闢生機。
目前,長洪武學在台灣北、中、南區域的分館網路已經成形,
而海外南非、美、加、澳等國的分會系統也紛紛建立,
不但為傳統武術文化資產的傳承和推廣開拓了廣大的空間和市場,
也為懷抱武俠夢和飽受身心和生命疏離的現代人提供了圓夢和多元樂活的服務,
帶來健康、快樂和自信的人生。
長洪武術學會總館 (02) 2712-9836
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103號3樓之1.2
創辦人:陳清河總教練 ;負責人:曾慧美 教練